中國僑網9月6日電 馬來西亞《星洲日報》近日刊載文章,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歌唱家洪美楓的故事。洪美楓是馬來西亞中生代聲樂家、著名女高音,曾與吉隆坡城市歌劇公司(KL City Opera)及馬來西亞愛樂交響樂團(MPO)合作,曾在《卡門》、普契尼的《波斯米亞人》等劇目中擔任女主角。2014年,徐志摩現代詩歌音樂劇《戀》在馬來西亞上演,洪美楓也參與了演出,并擔任女高音獨唱。 文章摘編如下: 小時候,洪美楓并未想過會成為音樂家。升學時,她的志愿欄里填寫的是“醫生”,一個與音樂完全無關的行業。而洪美楓能走上聲樂之路,其原生家庭功不可沒。 洪美楓的父親很喜歡音樂,平日常在車里播放交響樂、鋼琴曲等古典音樂。有一回,父親帶著洪美楓去客戶的家時,發現她被客廳里的鋼琴吸引,后來便送她到音樂中心上課,兩三年后又給洪美楓買了一臺二手鋼琴。可以說,是洪美楓的父親看見了女兒的天賦,以及對音樂的熱忱,所以幫助女兒走上了音樂之路。 雖然確定了要學音樂,但這條路對洪美楓來說并不容易。父親開卡車,之后轉做保險,母親是推銷員,家里條件并不富裕。為了不造成家里的負擔,洪美楓四處尋找可公費或提供獎學金的學校,后被臺灣師范大學錄取,主修聲樂,畢業后又決定到意大利繼續深造。 在洪美楓看來,意大利是美聲唱法的源頭,這一趟學習仿佛是一趟朝圣之旅。然而,洪美楓只在意大利學習了一年,當地經濟發生波動,籌到的錢已經不夠支付她的學費了。此外,洪美楓發現,意大利原等同于碩士資格的文憑,在馬來西亞卻被視為“專業文憑”,連學士學位都不如。兩個原因加在一起,最終促成了洪美楓的離開。2006年她到了澳洲,一年半后完成了碩士學位。 雖然洪美楓在外是著名歌唱家,但在家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妻子與母親。洪美楓的丈夫張集強,多年來投身于古跡保存與文化保育運動。可無論兩人多么忙碌,家庭始終是生活中的優先順位。“我們總會找時間,讓一家人在一起,我覺得這真的很重要。”洪美楓說,“周末我們都會盡量不排事情,帶孩子出去玩。” 歌劇演出的排練多設在晚上,但洪美楓的丈夫從未提出意見,而是以實際的行動表達對她的支持。提起丈夫,洪美楓表示:“他很支持我。我們會因為生活上的事情而吵架,但從來不會因為音樂而爭執。” 除了演出劇目,洪美楓還致力于音樂治療事業,用歌聲幫助帕金森病人康復。對于對音樂治療的接觸,洪美楓表示,有一次自己隨同事受邀到帕金森協會出席活動,了解了這個群體,從而走進了這個與音樂相關的不同領域。 “教唱歌本來就是我熟悉的東西,所以還算得心應手。另外,我確實很享受與他們(帕金森癥患者)的互動過程。”洪美楓說,“我們在做的,是教他們呼吸、發聲。唱歌本身就是一種運動,它是會拉扯聲帶甚至臉部肌肉的,因此可以加強他們的肌肉控制能力,讓呼吸更深,并增加其頻率與次數。” 近年來,洪美楓常有和外國音樂家合作的機會。有一次收到他們的CD后,她有了一個想法:或許也可以做一張CD,讓國外的音樂工作者接觸了解馬來西亞的藝術歌曲,這是一種很好的文化交流。 “我們有很多資深的作曲家,他們的作品都很重要。此外,我們會從一些年輕作曲家的作品中發現一些特色,有人不會采用純中文的詩詞,有人的音樂帶有馬來曲風的色彩。然而,不管他們有怎樣的不同,我們都能發現其中文化交融的成分。”洪美楓說。 對于洪美楓而言,這張專輯是文化的交流,是她藝術生命的延續,同時也是馬來西亞藝術歌曲發展歷程的記錄與整理。“我以多元文化背景為榮,而其中最令人引以為傲的,就是多元語言的能力及色彩。而我們的藝術歌曲,就是這一現象的縮影。”(葉偉章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