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僑網6月15日電 據美國《世界日報》報道,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傳奇華裔人士譚卓儀(Tom Hom)是圣地亞哥市首位非白人市議員及副市長,并是加州第二位華裔眾議員。他從經商到投入政治再回到經商,從年紀輕輕接手家業到在政壇發光發亮,是圣地亞哥知名企業家,更是慈善家。他在主流社會發揮影響,讓當地華人不再受到排擠,實現他出身在移民家庭的“美國夢”。 譚卓儀是華裔第二代,父親譚昌(Chong Hom,后取英文名David Hom)15歲來到美國,最先落腳舊金山,之后定居圣地亞哥,譚卓儀在圣地亞哥出生長大。但他在上學前卻不會一句英文,譚卓儀回憶,當時他們家住在圣地亞哥中國城,小小街區就有700名中國人,大家平時說廣東話。直到他上小學的第一天,因為不會說英文受到嚴重打擊,他傷心落淚時,一位老師拿著糖果教他說糖果的英文“Candy”,說若他能說出來糖果便是他的,因此“Candy”是譚卓儀學會的第一個英文單詞。 小學四年級時譚卓儀坐在教室后排,每次抄寫黑板上的內容都要離開座位才看得清楚,一次視力檢測老師發現他的視力很差,帶著他前往學校醫務室配眼鏡。當他拿著眼鏡回家時,父親看到他的眼鏡問他從何而來,當他告訴父親這是學校醫師免費給的,由于“父親受到的文化影響是不能白拿別人東西”,所以第二天父親拿著自家蔬果公司的兩大筐蔬果前往校長辦公室,以示感謝。“正因為這樣一件小事,直到今天仍影響著我”,譚卓儀說,父親的為人對他影響深遠,也教會他“在你得到的同時,要記著給予”。 譚卓儀20歲時患上肺結核,當時醫師告訴他必須停止繁重工作,“想到父親就是因為肺結核英年早逝”,譚卓儀不免有些承受不了。當時他要處理父親留下的產業,照顧家中年幼的弟妹,醫師并敦促他住進療養院。他在得知可獲得全面治療和專業照顧后,決定住進療養院,幸運的是他年輕體壯,一年后病情痊愈并順利出院。 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,并因對藝術有濃厚興趣,住院時畫了很多作品,理想是在大學當美術老師,可當時因華裔在美受到歧視,他被殘酷地告知“恐怕目前學校還沒有華人教師席位”,加上父親在世時常教誨子女“真正融入主流的重要性”,成為他決定競選市議員的動力。1963年他以87%最高票當選圣地亞哥市市議員,成為圣市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市議員,之后又競選加州眾議員,成為僅次于加州首位華裔女眾議員余江月桂(March Fong Eu)后的第二位華裔州眾議員。 后來他回歸家族生意,同樣做的有聲有色,主要經營父親的蔬果生意,及接受猶太人贈與的水果生意,后來越做越大越做越強,慢慢涉及鐵路建筑、開發購物中心、倉庫、公寓等項目,最終成為知名企業家。從經歷華人受到排擠,到以一個華人形象在當地站穩腳跟,他實現了自己和父親的“美國夢”。(王全秀子) |